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2009.12行腳記事》溫暖豐富的一趟

前言:本篇是志工吳函紜參與2009年12月內本鹿行腳下山後的回憶筆記。第一次認識函紜是在2008年3月去楓及Halipusun社的時候,當時我們同樣震懾於內本鹿原始與壯麗,自此每年相約舊地重遊,並希望這條路線是帶領愛山的新手認識中級山,與內本鹿布農人生活的起點。這是她第一次去內本鹿比較深山的地方,她看到了什麼?

記事者:吳函紜
時間: Dec 30 2009

走了感覺沒有12天那樣長的12天的路,比較起奇萊東稜曾浮現的那種冗長感,想差別是在於每日的行走時間。從兩年前就聽著的地名,takivahlas、takisayan、壽,看小圭棒棒丁丁出發又回來,過去總興奮抓著他們問東問西,看到了什麼?路好不好走?住在什麼地方?像是想藉由他們的回答想像自己有一天也能看到他們所看到過的。然後來了。

心中其實並未特別興奮,最近的上山都是這樣的心情,很平靜。從台北出發,漸漸地遠離了市中心的人群,慢慢的安靜,週遭的人們也都走著不同的路,自己也只是其中之一,想著想著,沒有了不安跟興奮,有著期待。

山上的生活就跟過去沒有太大差別,除了從沒有那麼重過的背包。專注的做著每一件事,一開始的幾天,不知是雨鞋或是不適應的重量讓走路變的畏畏縮縮,過崩壁卻邁不開步伐,還有數次的滑倒,有些失去了對鞋子的信任。38K崩壁前也說出了覺得自己背重裝大概過不去的話,於是總結幫了我,其實是鬆一口氣的。營地生活則讓我感受自己身為女性的差異,總結不會主動叫我搬木頭、取水,我的工作是搭帳、煮飯,而兩個男隊員也不時的會幫我分攤,覺得自己很受大家照顧。

過了溪底營地後的背包輕了,腳步也踩的開了,也較有擅長的長上坡。走著背工路想著過去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是什麼心情呢?覺得開心嗎?還是看不見未來的無奈?浮現在他們腦中的會是哪些人呢?為什麼來到這裡走著這條路?眼前延伸的背工路路跡越清晰,那些疑惑也就越明確,因為真的曾有那麼多的人走著這條路。商店還有某段路下方單獨的石板遺址都讓這樣的感覺更深刻。總結在走過商店時說了過去這個地方是幾千人次在做事,在心中其實是一個震撼,真的難以想像過去曾這麼熱鬧的地方,現在站在同一個地方的我,卻看不到那樣的痕跡,而是要聽別人述說才能想像。

山下的一切其實是讓我更有感觸的,從上山前到下山後都不斷的聽到說著希望自己也可以上去、自己好想上去的話,讓我又想起今年去楓時總結說過的話,大意是現在他帶我們每年走這條路、說這些故事,希望能讓這條路不要消失、這些故事不要被忘記,哪天族人們想起了要回家的時候,至少還有人是知道要怎麼回家的。這現在是我走這條路的原因。

原本想要在小龜的字條上寫「希望以後來這裡的能更多是族人」,不知怎麼了卻忘了。另一個深感認同的是大苑說的,我們做志工看似在幫部落做事,但其實我們也是因為能從中獲得我們想要的才行動。然後我好像有點知道自己為什麼看到舊遺址總會感動了,或許是因為那代表著過去的人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或許不是感動而是羨慕,因為還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所以看到舊遺址,想著曾在此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家,會讓我開心,讓我覺得自己也一定會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這次在部落看到聽到了好多族語的對話,尤其喜歡看長輩們用族語對話,看他們流利的說著,就好像這個語言背後承載的文化還是活著的。

總結也讓我更尊敬還有佩服,常對我們說著要忍耐,但想他自己生理心理上應都是壓力最大的。還有許多在山上與我們的心情分享。

這次沒走到Takivahlas以及壽,真的完全沒有遺憾的感覺,也不覺得空虛。也真的覺得是祖靈要我下次再來才有這樣的安排。雖然回家之後看到之前的紀錄片在老家的畫面還是讓我有點羨慕。

還有在山上與Nabu隊伍的相遇,說了一下午的話。理想性、批判性也還有無奈,用著他自己的方法實踐著。

溫暖豐富的一趟。¡(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