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開始與結束


2008年的三月開始接觸內本鹿的人事物,中間發生的事情不是別人所能體會或理解,如果有人能夠因為我的堅持而得到收獲,那就足夠了。結束內本鹿行腳是我個人的結束,相信有很多人會繼續在這塊山區努力,而我,如同當初開始內本鹿行腳的熱誠一樣,我已選定往後的道路,在杉原海岸,與更多人、更急迫的議題站在一起。

感謝內本鹿給我的磨練。大家加油。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內本鹿事件69周年 布農後裔上山與歷史對話

由台東縣延平鄉民組成的「內本鹿KailiHalipusun舊社探勘」隊伍,將於下週二(323)起展開一連六天的登山,於324日至28日往返紅葉村山區,即內本鹿KailiHalipusun舊社位置,除了由老手帶領首次去內本鹿的鄉民上山認識山區環境與歷史之外,還有一位特別來賓,來自日本的古道歷史愛好者尾島キヨ子Ojima Kiyoko女士,也將跟隨上山學習布農的歷史與文化。行前會議將在23730分至930分於桃源村社區發展協會舉行。

來自日本的尾島女士這次是專程來台圓夢。自從2008年她透過「內本鹿行腳」網站(htt://bununbiun.blogspot.com)認識了內本鹿地區尋根的故事之後,她一直希望能走一趟內本鹿古道,親自拜訪內本鹿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實際上,尾島女士在工作之餘,非常熱愛台灣文化與古道,每年都會來台旅行訪友好幾次,熟悉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及社會環境,中文也說得不錯,日常溝通沒有問題,尾島女士相當期待能順利完成這次的挑戰,一償宿願。

對於延平鄉的內本鹿布農後裔來說,每年的三月是一年一度的「內本鹿事件」紀念月份,今年來了日本朋友一同上山,激起關心文史的人思考事件發生69年後的今日,關於這塊土地上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與尊重,是否有所進步,抑或又陷於新的政治、經濟羈絆中,自由多元的發展仍是條漫漫長路。

即便尾島女士無法代表當年的日本政府回應今日布農後裔的質疑,今日的布農後裔也尚未完整地理解內本鹿事件發生的全貌,無論如何,期盼透過這次的行動,讓內本鹿地區沉寂數年的「後尋根時代」,能走出新的視野。離開書桌、離開辦公室、離開圖書館,實際走入山林,尋找耆老、文獻中所描述的景物,本身就是一種深刻的反思與學習機會。

下週,323日至28日的「內本鹿KailiHalipusun舊社探勘」行動,為期六天,由延平鄉公所支持活動經費,桃源村辦公處主辦,並由桃源村社區發展協會古志成理事長執行,統籌內本鹿後裔伊斯坦達霍松安‧那布、古總結、蔡文豪等十人上山執行探勘計畫。 (全文完,by Mulas)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無法抹滅的記憶》重返內本鹿(2003)

感謝【布農文教基金會】及導演【蔡善神】提供影片,
並同意於【內本鹿行腳】透過youtube平台播映,
影片共分成六段播映。

在看影片之前,請各位朋友感謝以下人士與組織,
是他們和更多默默協助尋根行動的人們,
為這塊土地實現了另一種可能性。
如果您看了影片後有任何感想,歡迎留言。

【重返內本鹿】
製作人 白光勝
策劃 依斯坦達霍松安那布
顧問 王土水
導演 蔡善神
攝影 蔡善神 蔡嘉琪
剪接 蔡善神 林茂生
執行製作 蔡嘉琪
旁白 蔡善神
字幕 林玉蘭
助理 鄭桂英 李冠樺 余明峰 柯俊雄

特別感謝
【耆老群】
古松山 余蘭花 王春花 余新友
胡雲琳 胡春蘭 胡峰成 胡美花
林珠妹 胡里頭 邱美英 邱銀山
胡清山 陳勝源 胡運期 余竹妹
王上弟 胡茂惠 林文生 黃胡正妹

【高山嚮導】
古政華 胡文華 胡忠義 胡海亮
古誠山 林金水 朱益利 邱約德 余添丁
田雅各醫師

【協助單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郁秀 主委
陳銘城 專委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台東林區管理處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委員會
台東縣延平鄉公所
台東縣立桃源國中
中興航空
片麻岩工作室
國家電影資料館
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雜誌
茂昇映像工作室

音樂提供
片頭曲[ 獵人]王宏恩 風潮唱片
插曲 [海角樂園] 馬修連恩 風潮唱片
插曲[雲霧獵人]東埔布農文化工作室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
片尾曲[最最遙遠的路]胡德夫 原浪潮

指導單位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3年7月
財團法人布農文教基金會 監製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上山預告》2010.3.26-29 楓與石灰之地

曾經,有一群人這樣生活...
所有的混亂與美好、憤怒或灑脫
你\妳要走過一遭才知道
就在楓與石灰之地

【內本鹿行腳-上山預告】
時間:2010年3月26-29日(週五~週一)
地點:內本鹿楓駐在所&Halipusun社
相關資料陸續更新中,這裡有以前的紀錄及影片 ,發問請善用信箱bununbiun@gmail.com Uninang!(謝謝)

備註:這次上山,一開始是Biun跟尾島女士約好的,要帶她去山上走走,不過後來部落的其他人表示想參與,就讓他們去參與了。詳情請見內本鹿事件69周年 布農後裔上山與歷史對話

2009.12行腳記事》溫暖豐富的一趟

前言:本篇是志工吳函紜參與2009年12月內本鹿行腳下山後的回憶筆記。第一次認識函紜是在2008年3月去楓及Halipusun社的時候,當時我們同樣震懾於內本鹿原始與壯麗,自此每年相約舊地重遊,並希望這條路線是帶領愛山的新手認識中級山,與內本鹿布農人生活的起點。這是她第一次去內本鹿比較深山的地方,她看到了什麼?

記事者:吳函紜
時間: Dec 30 2009

走了感覺沒有12天那樣長的12天的路,比較起奇萊東稜曾浮現的那種冗長感,想差別是在於每日的行走時間。從兩年前就聽著的地名,takivahlas、takisayan、壽,看小圭棒棒丁丁出發又回來,過去總興奮抓著他們問東問西,看到了什麼?路好不好走?住在什麼地方?像是想藉由他們的回答想像自己有一天也能看到他們所看到過的。然後來了。

心中其實並未特別興奮,最近的上山都是這樣的心情,很平靜。從台北出發,漸漸地遠離了市中心的人群,慢慢的安靜,週遭的人們也都走著不同的路,自己也只是其中之一,想著想著,沒有了不安跟興奮,有著期待。

山上的生活就跟過去沒有太大差別,除了從沒有那麼重過的背包。專注的做著每一件事,一開始的幾天,不知是雨鞋或是不適應的重量讓走路變的畏畏縮縮,過崩壁卻邁不開步伐,還有數次的滑倒,有些失去了對鞋子的信任。38K崩壁前也說出了覺得自己背重裝大概過不去的話,於是總結幫了我,其實是鬆一口氣的。營地生活則讓我感受自己身為女性的差異,總結不會主動叫我搬木頭、取水,我的工作是搭帳、煮飯,而兩個男隊員也不時的會幫我分攤,覺得自己很受大家照顧。

過了溪底營地後的背包輕了,腳步也踩的開了,也較有擅長的長上坡。走著背工路想著過去走在這條路上的人們是什麼心情呢?覺得開心嗎?還是看不見未來的無奈?浮現在他們腦中的會是哪些人呢?為什麼來到這裡走著這條路?眼前延伸的背工路路跡越清晰,那些疑惑也就越明確,因為真的曾有那麼多的人走著這條路。商店還有某段路下方單獨的石板遺址都讓這樣的感覺更深刻。總結在走過商店時說了過去這個地方是幾千人次在做事,在心中其實是一個震撼,真的難以想像過去曾這麼熱鬧的地方,現在站在同一個地方的我,卻看不到那樣的痕跡,而是要聽別人述說才能想像。

山下的一切其實是讓我更有感觸的,從上山前到下山後都不斷的聽到說著希望自己也可以上去、自己好想上去的話,讓我又想起今年去楓時總結說過的話,大意是現在他帶我們每年走這條路、說這些故事,希望能讓這條路不要消失、這些故事不要被忘記,哪天族人們想起了要回家的時候,至少還有人是知道要怎麼回家的。這現在是我走這條路的原因。

原本想要在小龜的字條上寫「希望以後來這裡的能更多是族人」,不知怎麼了卻忘了。另一個深感認同的是大苑說的,我們做志工看似在幫部落做事,但其實我們也是因為能從中獲得我們想要的才行動。然後我好像有點知道自己為什麼看到舊遺址總會感動了,或許是因為那代表著過去的人們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或許不是感動而是羨慕,因為還找不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所以看到舊遺址,想著曾在此生活的人們,他們的家,會讓我開心,讓我覺得自己也一定會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這次在部落看到聽到了好多族語的對話,尤其喜歡看長輩們用族語對話,看他們流利的說著,就好像這個語言背後承載的文化還是活著的。

總結也讓我更尊敬還有佩服,常對我們說著要忍耐,但想他自己生理心理上應都是壓力最大的。還有許多在山上與我們的心情分享。

這次沒走到Takivahlas以及壽,真的完全沒有遺憾的感覺,也不覺得空虛。也真的覺得是祖靈要我下次再來才有這樣的安排。雖然回家之後看到之前的紀錄片在老家的畫面還是讓我有點羨慕。

還有在山上與Nabu隊伍的相遇,說了一下午的話。理想性、批判性也還有無奈,用著他自己的方法實踐著。

溫暖豐富的一趟。¡(完)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2009.12內本鹿行腳隊員下山了


2009年12月內本鹿行腳的隊員已於12月26日平安下山了,感謝參加的志工隊員吳函紜、許家寧、張秉恆等人,以及其他協助調借器材、給予建議的朋友們,Uninang!